close

對於親情,我一直都不是個能說出肉麻話的孩子。

比起說那些噁心話,我總深信,〝行動〞,才是表達愛的關鍵。


爸爸在一年多前過世後,我和原本就常拌嘴的媽媽,陷入了嚴重的溝通障礙,她不理解我,我不理解她。我們靠著避免對談、溝通,或客套的簡單對話,在無形中建立了隱形牆,讓隔閡越來越深。中途,我試著主動改變,多做點家事、替媽媽做便當、改變居家環境、送禮物、代替爸爸寫情人節卡片給她、邀請她一同運動等等,試圖想拉近我倆的關係。

 

或許,我們都仍在面對爸爸離開的傷痛,也或許,我做得太快太急,而忘了她需要時間適應與接受,總覺得「我做了那麼多,妳為什麼還是不釋出善意」,或是「我為妳好,妳為什麼不聽呢?」。但這些負面的感覺,我都壓抑在心中不曾表達,我以為,只要再忍耐、再忍耐一點,就是一種更大器的付出。

 

書與演講都說,「想要改變別人之前,得先改變自己。」,但,我做越多、不舒服的情緒忍耐越多,也開始透過運動、閱讀、飲食等不斷不斷進化內部的情緒。原先以為,事情會越變越好。沒想到,依舊得不到任何正面的回應。最後終於忍耐不住而爆炸,把所有負面的情緒與委屈,透過通訊軟體,一次全傾倒而出......。

 

確實,吐出不滿對我已是一大成長(原先我只會忍耐),噎在心底的委屈,也鬆了口氣。但我,並不快樂。我開始想,這樣會不會對媽媽太過分了(其實沒有說難聽話,只是覺得這樣讓媽媽不開心我很不孝),媽媽為家庭付出那麼多,我為什麼就是不能當作什麼事也沒發生,忍過就算呢?最終的結果,依舊陷入深深地自責中,重複著不開心的低潮情緒震盪。

 

一直到,有天,又因為一件小事,和媽媽起了口角。累積不滿的情緒在當時又爆炸,平常把委屈隱藏得很好的我(我都是躲在房間哭),聽到她的一句:「妳送我東西如果不甘願,那就不要送啊!」,排山倒海的委屈從腦門襲來,我話都講不清楚地邊噴淚說出:「我是心甘情願的,到底做錯了什麼要這樣對我?」。慌亂噴出的眼淚或許嚇到了媽媽,一時情急下她說出了對不起,而我也無意識的說出對不起,草草結束這段鬧劇。各自回到房間,沒多久,她傳來對不起的訊息,我自覺也有做得不夠細緻的地方,也立即回應了對不起。

 

我想那夜,我倆雖各自說出對不起,依然無法釋懷或舒坦接受吵架的事。隔天,上班時刻,我腦中浮起近日看的一本書,叫做「荷歐波諾波諾」,裡面說到,擅用四句話,就能讓生活變得更舒坦自在。「對不起」、「謝謝你」、「我愛你」、「請原諒我」。

那天,我決定除了行動,我還要加入〝言語〞來改變。我向媽媽傳出了「我愛妳」的訊息,那一刻,我感覺到內心充滿著踏實與豐沛感,原來一切的爭吵、摩擦、不滿與個性差異,都是因為我好愛她,才會想獲得她的肯定與理解,與其說出那些她做的不好,對我不好的負面言語,不如撥開我內心底的真心,告訴她我愛她,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啊!

自從說出「我愛妳」後,媽媽也回應給我正面的能量。雖沒有神奇到我倆再也不爭吵,但奇妙的是,關係變得較為輕鬆不緊繃,事情反倒我朝原先理想的狀態發展。

 

雖然理解且實行的有點晚,至今,也沒有勇氣與臉皮,親口說出「我愛妳」這三個字。但所幸,我開始做了,不好意思說,就先用打字的吧。今天起,我會用〝言語〞繼續讓媽媽知道,「我愛妳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覺知引路家──佩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